近来,中国顾客协会连续接到顾客反应有关经营者运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产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1月10日《工人日报》)
“积分抵扣+补差价”就能够贱价买名牌产品?这样的“功德”难免令人心动。近来,顾客李女士差点就“入坑”了。据报道,1月2日,李女士收到一条积分行将到期的短信,告诉她需赶快翻开链接兑换产品,不然积分就会在1月3日清零。翻开链接后,李女士发现里边有多种闻名产品,好在选完产品、预备付差价前打了10086进行核实,及时有效地发现该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终究躲过了圈套。
实际中,李女士的遭受并非个例,但又有多少人跟李女士相同幸运地躲过圈套?这年头,消费积分渐渐的变成了商家的惯例操作,且多有必定运用条件和时效。正因如此,日子中不少人虽手拿各类积分,但真实派上用场的并不多。积分抵扣式圈套正是瞅准了这一痛点,运用顾客不忍糟蹋消费积分、等待品牌让利优惠等心思布下消费圈套。当你认为“馅饼”砸中了你,殊不知你早已掉进别人的圈套:打着福利优惠的幌子,实际上一些积分兑换商城中的部分产品是冒充产品,还有部分品牌产品归于库存积压多年的产品。而一些顾客没能躲过精心“估计”,终究“失分又蚀财”。
消费套路花样翻新,积分抵扣式圈套尤需留神。一方面,这种“积分抵扣+补差价”的兑换方式,更简单给人“买到便是赚到”的消费暗示,让人误认为自己是被选中的“幸运儿”。另一方面,由于有积分作为兑换根底,“补差价”的数额往往远低于产品的价值,更简单让人在引诱面前失了警觉。还应看到,积分抵扣式圈套无孔不入,所针对的花钱的那群人巨大,潜在损害不容小觑。
对此,顾客防骗认识要“在线”,做到多留神、重核实、不贪心。日常日子中,“馅饼”可能是“圈套”,遇上了心里无妨多打个问号。如李女士相同,关于积分兑换“补差价”这样的福利噱头,只需稍加留神并经过权威部门予以核实,圈套就不难被戳破。更该谨记“不贪心”才是最好的防护罩,有了它的实时维护,听凭圈套怎么“变身”,便都如纸老虎般不能伤人。